|
水體的pH值,這個衡量酸堿度的簡單數字,卻是維系整個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的命脈。過酸或過堿的環境都會對水生生物造成致命打擊,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。目前常用臺式PH分析儀進行檢測,相較于直接添加化學藥劑這種“硬干預”,利用生物手段來調節和穩定pH值,則是一種更具智慧、更可持續的“生態調衡”之道。它遵循自然規律,通過構建一個復雜而精妙的生命網絡,賦予水體強大的自我凈化與緩沖能力。 水生植物的自然緩沖器 水生植物是穩定水體pH值的“主力軍”。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一對天然杠桿,對pH值進行動態調節。 在白天陽光充足時,水生植物(如沉水植物苦草、金魚藻,浮葉植物睡蓮,以及挺水植物蘆葦、香蒲)會進行旺盛的光合作用,大量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(CO?)。二氧化碳溶于水會形成碳酸,是一種弱酸。當二氧化碳被快速消耗,水體的酸性減弱,pH值便會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。而在夜晚,光合作用停止,呼吸作用成為主導,植物會釋放出二氧化碳,使得水體的pH值略有下降。 這種晝夜交替的周期性波動,看似是變化,實則是一種健康的動態平衡。一個擁有豐富水生植物的水體,其pH值波動幅度會被控制在較小的、生物可接受的范圍內。更重要的是,茂密的水生植物群落能為微生物和微型動物提供棲息地,是構建完整生態鏈的基礎。因此,在池塘、湖泊治理中,恢復和培育水生植被,是穩定pH值最根本、最有效的生物措施。 微生物的隱秘之功 如果說植物是宏觀世界的調節者,那么微生物就是微觀世界里默默無聞的“工程師”。它們的作用雖不直觀,卻至關重要。 在健康的水體底泥和附著在石塊、植物莖葉表面的生物膜中,存在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群落。這些微生物在分解有機物(如魚類糞便、殘餌、枯枝落葉)的過程中,會進行一系列復雜的生化反應。一些硝化細菌(如亞硝酸菌、硝酸菌)在將有毒的氨氮轉化為硝酸鹽的過程中,會消耗水中的堿度(碳酸氫根離子),產生氫離子,從而有輕微降低pH值的傾向。而另一些反硝化細菌等在厭氧條件下分解有機物時,又可能產生堿度。 這種多種微生物代謝活動的綜合效應,與水體固有的碳酸鹽緩沖系統(二氧化碳-碳酸氫根-碳酸根體系)相互作用,極大地增強了水體抵抗pH劇烈變化的能力。一個微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,就像一個強大的緩沖溶液,能有效中和外來酸堿物質的沖擊。通過投加復合益生菌劑或為微生物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(如設置生物浮島、生態基),可以強化這一隱秘而強大的調節功能。 保持pH平衡,最終依賴于一個結構合理、功能完善的生態系統。這意味著需要引入不同營養級的生物,形成相互制約的完整食物網。螺螄、河蚌等底棲動物通過濾食水體中的有機顆粒和藻類,減少了有機物的積累,從而間接防止了有機物厭氧分解可能導致的pH驟降。它們的活動還能攪動底泥,促進物質循環。
本文連接:http://m.zctouzi.com/newss-4051.html
|